乡村旅游开发的美学建构与艺术空间生产研究





考拉文旅集团研究院出品


摘要

在乡村振兴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,乡村旅游开发逐渐从“功能主义”转向“美学叙事”。本文通过田野调查与案例研究,揭示乡村旅游开发中“美”的本质是乡土价值的创造性转译与艺术空间的系统性生产。研究提出,美学建构需突破景观化思维,通过文化解码、空间针灸与主客共创,实现从视觉消费到文化共生的范式转换,最终构建具有生命力的乡村美学生态系统。


01.


问题提出:乡村旅游开发的审美转向


全球范围内,乡村旅游正经历从“农家乐”到“美学目的地”的转型。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(UNWTO)数据显示,73%的游客将“独特美学体验”列为乡村游核心诉求。中国乡村旅游市场规模超1.2万亿元,但同质化开发导致78%项目陷入“审美疲劳”困境(中国旅游研究院,2023)。


本文聚焦以下核心问题:




1. 乡村美学本质与乡土价值的关系解构  

2. 艺术空间生产对乡村活化的作用机制  

3. 可持续美学开发模式的构建路径  




乡村旅游开发的美学建构与艺术空间生产研究(图1)


02.


理论框架:乡土美学的三元结构模型


基于列斐伏尔“空间生产理论”与费孝通“乡土中国”学说,构建“基因-载体-主体”分析模型:


 文化基因层:农耕智慧、民俗仪式、生态伦理构成美学本源  


物质载体层:建筑聚落、农田水系、生产工具作为空间媒介


 实践主体层:村民、艺术家、游客共同参与意义生产


 案例佐证:


浙江松阳“契约博物馆”将土地文书转化为建筑叙事,夯土墙肌理再现明清地权文化  


江西婺源“篁岭晒秋”将农事活动升华为色彩美学,创造季节性大地艺术


乡村旅游开发的美学建构与艺术空间生产研究(图2)


03.


艺术介入的实践逻辑与空间生产机制


(一)文化解码:从遗产到美学的转译路径


1. 符号提取:对传统技艺、方言歌谣等非物遗进行视觉化重构  

云南元阳梯田“哈尼四季剧场”,将祭田仪式转化为沉浸式演出  

2. 场景再生:通过空间叙事激活集体记忆  

安徽碧山书局保留祠堂梁架结构,植入现代书架形成时空对话  


(二)针灸式激活:艺术干预的空间效应


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实践表明,艺术装置可使乡村废弃空间价值提升300%(策展人北川富朗,2018)。其作用机制包括:  


触媒效应:单个艺术作品带动全域流量(如草间弥生《花开妻有》年吸引30万游客)  

网络效应:艺术节点串联形成美学廊道  

溢出效应:衍生文创、研学等业态增值  


(三)主客共创:新乡土美学生产范式  


景德镇寒溪村“艺术在浮梁”项目邀请村民参与创作,茶田装置《大地之灯》由本地陶艺家与艺术家联合完成


 贵州榕江“村BA”篮球赛通过民俗体育的当代演绎,形成全民共创的乡村美学事件 


乡村旅游开发的美学建构与艺术空间生产研究(图3)


04.


现实困境与破局策略


(一)审美异化的三重危机


1. 文化失真:仿古建筑替代真实民居,出现“千村一面”  

2. 主体缺位:村民沦为美学配角,丧失文化解释权  

3. 生态失序:过度商业化破坏自然肌理  


(二)可持续美学开发原则


1. 真实性守界:建立文化遗产分级保护制度(如福建土楼“修旧如旧”导则)  

2. 微更新策略:控制开发强度,采用可逆性改造技术  

3. 共同体建构:设立村民美学理事会,保障文化决策参与权


乡村旅游开发的美学建构与艺术空间生产研究(图4)


05.


结论与展望


乡村旅游的美学建构本质是乡土文明的现代化转译。未来开发需遵循“三度平衡”:


文化厚度:深挖地方知识体系,拒绝符号拼贴  

空间温度:营造有生活气息的美学场景  

参与广度:构建政府、村民、艺术家协同机制  


研究建议将乡村美学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,通过“艺术乡建师”制度培育专业人才,最终实现“美”从旅游资源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转化。


END


参考文献  

1. 北川富朗. (2018). 艺术唤醒乡土——越后妻有三年展的实践. 东京大学出版社.  

2. 中国旅游研究院. (2023).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报告.  

3. 列斐伏尔. (1991). 空间的生产. 布莱克威尔出版社.  

4. 费孝通. (1948). 乡土中国. 三联书店.  


往期推荐

欧美无动力乐园的特点理念与国内的反差



中国建筑师刘家琨 获得2025普利兹克建筑奖:理念与启示


考拉文旅打造“无动力乐园+公园”新模式:投资新风口,开启微度假经济新时代




top